“不高大,甚至有点瘦弱,不光鲜,甚至有点卑微”这是杨凌示范区医院内分泌肾病科主任胡文华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但就是这羸弱的身躯,守护着农科城一方平安。22年来秉承初心,为患者解除病痛,让他们获得最大幸福感。“每一例手术的成功,就是我最大的快乐,病人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快乐。”胡文华说道。
大医精诚 始于至刚
1995年,胡文华在示范区医院医救处工作,由于经常值班身处临床一线,患者们饱含病痛折磨,她感同深受,反复的问自己“我为什么不能帮他们减轻痛苦呢?”2006年,抱着“疑惑”,她来到西安交大附属医院进修,翻阅资料、请教医师,一心埋头钻研医学,熬夜学习靠的是床底下整箱整箱的泡面,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破例获得医院“十佳医生”,离她的梦想更近一步。
“每当看着病人痛苦当自己束手无策时,便认为是自己的失职、犯罪与无能,暗下决心,必须不断学习,竭尽全力解除患者痛苦。”胡文华认为。
2009年,回到了示范区医院,院内分泌肾病科室成立,从收住第一位患者开始,她便整天穿梭于门诊、住院部、透析中心,既当一线又当二线,既当医生,又当护士,每项业务都不断学习,精益求精。几年来超声下全自动肾脏穿刺病理已突破近100例、甲状腺穿刺病理近300例、动静脉血管吻合术近80例(各种方式手术),各种中心静脉置管过100例,腹水超滤回输2例。简单的数字背后,凝聚着胡文华和科室同志的心血和汗水,没有掷地有声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带领她的科室用坚韧和执着捍卫着医者的道义和责任。
“哪怕有一位大夫,我也不许自己倒下,累的时候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一场再出来解决。”,这是胡文华对自己的“铁的纪律”。
几年前,一位中年女性尿毒症患者,3年来坚持透析治疗,因血管条件太差,多家大医院不愿意做动静脉吻合术经诊断后胡文华决定立即为患者溶栓并另置管,但由于手术风险大且经济承受能力有限,患者有了放弃治疗的念头,“这可是一条命啊!有事我来担。”胡文华坚定的说,就这样一场生命营救悄无声息地展开了,尽管整个手术过程复杂时间长,但整台手术很成功,术后的胡文华已经汗流浃背。面对病人及家属的道谢,胡文华说,只要能为病人解除病痛,再苦再累都觉得值。
“女汉柔情” 始于至善
“不敢给孩子做一次饭,不敢轻易承诺......”,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是作为一个女人内心的柔软。
作为女人,胡文华也有父母、有家也有孩子,但近6年来,胡文华几乎吃住都在医院,回家只是为洗澡换衣服,回家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2012年,孩子没人看管,放学后和同学去滑冰,不小心摔倒,导致右上肢尺挠骨开放性骨折,还是老人带着孩子,在同事的帮助下做了手术,老人也因为紧张而高血压危象也住进院了医院,胡文华安慰家人及孩子,但依然没有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雇人看着孩子和老人。孩子住院期间对护士阿姨说:“我很想让我妈妈多陪陪我……,我这个书包带子就是我缝的……”,红线缝的书包带子,歪歪斜斜,她终于忍不住了,抱着孩子,靠在护士身边像小孩一样哭的象一堆烂泥,这时的她真象一位“脆弱”的妻子和母亲,而抹掉眼泪后,她仍旧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因照顾不上家,她家里不幸的事一件接一件,但她没有倒下,小小的个头,却有着惊人的毅力,门诊、病区、透析中心,一样工作都不拉下,经常是为了病人,忘记吃饭,三合一是家常便饭,小小的个头,有着惊人的毅力,她被大家称为“男人婆”、“铁人”、“女汉子”。
“这份工作让我亏欠家人的太多了,丈夫和孩子也因此受了很多委屈 。”胡文华说,但慢慢地,家人也从一开始不理解到理解支持,让她能潜心研究专业知识帮助更多人。
医路直行 始于足下
目前,为了围绕示范区医院的“三年目标”、创建三级医院,胡文华成立志愿培训队为老百姓下乡义诊,认真扎实开展了各项工作。
去年,她前后两次带领他的志愿义诊团前往养老院看望老人,当她来到院子里时,呈现在她眼前的是近40位坐轮椅的老人用掌声欢迎她的到来,其中一位老人默默的流下了眼泪,这也触动了胡文华的医者仁心,组织义诊团为老人们检查身体、买洗漱日用品、陪老人聊天,回去的路上她说道“我们不能总觉得老人可怜,要付诸于行动上,以后把这儿作为一个点,要经常来。”
22个春秋,8000多个日夜,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恪守着初入医疗事业时的那份信念,也因此获得杨凌示范区医院“特殊贡献奖”、“技能比武奖”、“优秀科主任”、杨凌示范区“技术标兵”等荣誉称号,但她却认为“行医就意味着担当与责任,信念会支撑着人走下去。”
华商记者汶威承 马启凤 喻静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