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经过短暂休整后开始活跃起来的农业耕作中,又到了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因为正逢春耕,每年此时的农资打假是全国上下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也是一样,铜川市多家单位联合走进偏远乡镇,赶在3•15之前已开始了农资打假活动。
走访乡镇街头 检查农资市场迎春耕
3月14日上午,在铜川市印台区广阳镇集会上,铜川市公安局联合工商、农业、食品药品、烟草等多家单位,利用集会向过往的市民、农户宣传辨别真假产品。
活动现场,记者看到,民警向过往市民详细讲解假烟、假酒应如何识别,并摆放多张有关假种子、假化肥的知识展板,以及如何辨别假农资的知识宣传彩页和海报。市民、农户也是积极上前询问,自己以往购买种子、化肥等农资产品中遇到的难题和疑问。
随后,铜川市公安局牵头联合多家单位在广阳街道一家农技服务部进行检查和走访,并询问店内有关农资产品的销售情况。走访结束后,立即组织与农户和代表们的座谈会议,将农户在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问题,进行现场讨论并拿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大程度避免农户的利益损失。
连续两年破获假农资案件 涉案金额3800余万元
铜川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副队长张喜明介绍,2014年10月23日,经侦大队成功发起并收网了涉及甘肃、安徽、辽宁、陕西等4省9市的非法经营集群战役,共立案、破案1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4人,涉案金额2300万元。
2015年4月份,宜君县城关、五里镇、偏桥等地区有人向农户销售假化肥,接到报案后,相关部门立即成立专案组,展开案件侦破工作。在历经半年多的调查走访,于2015年11月11日收网了涉及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延安、铜川共同参与的“2015.4.7销售伪劣产品案”集群战役。共抓获涉案的犯罪嫌疑人19名,缴获生产伪劣产品设备6套,伪劣化肥60余吨,涉案价值约1500余万元。
张喜明说,两起案件成功收网,有效地规范了种子生产、经营秩序,维护了农户们的切身利益。
农资打假 存在四大难题
目前,农资打假究竟难在何处?据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四难”:辨别真假难、监督管理难、打假过程中处罚难、深挖根除难。铜川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执法检查科工作人员张鹏介绍,现在市场上一些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随意夸大肥效和使用范围,而农民在使用过程中不作对比,年年上当年年买。有的甚至明知是假的,因价格便宜便去买,结果是贪小便宜吃大亏。另一方面农户专业知识欠缺,难以从产品外包装上辨真伪。
当前,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销售市场都在农村,并且越是在偏远的乡村越有市场。部分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还打着“送货到户,服务农民”的旗号,运到田间地头进行销售,且流动性很强。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限于人力、物力等原因,有关部门在对农资产品的监督管理上,还存在一定困难。农资产品经营主体多为个体户,经营者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造成执法环境差,常常出现“处而不罚”的现象。
农资产品流通范围广、环节多,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往往要经过几个销售环节,有的农资案件甚至跨省才能查个水落石出。农村打假信息资源未能互通共享,也限制了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根除。
张鹏说,目前,为预防假农资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与流通,农户自身需提高辨别真假的能力,并尽可能地到信誉度高、有经营许可证的经销店购买农资。同时,购买时要提醒他们别忘记索要购买凭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别让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继续害农坑农。
华商记者 侯建
取消